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检验医学 > 血液 > 正文

一例不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发的思考

日期:2023-10-31 22:17:28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作者 | 董泽娇、翁振华

单位 |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检验科




前   言


作为一名检验工作者,我们不能界定自己为只会从事检验技术操作、质量控制、仪器校准维护等技术性的应用工作者,同时也应是检验结果及诊断报告的解释和咨询服务者。为促进检验更好实现服务临床,充分体现沟通重要性,本文由一例笔者亲身经历的肾病综合征转不典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经过


主要病史:患儿(作者女儿),女,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眼部浮肿伴明显加重4天就诊,门诊诊断:肾病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生化(无高脂,低蛋白),尿蛋白正常,可排除肾病综合征;


血常规结果如图示,中性粒细胞细胞百分比35.5%,淋巴细胞百分比49.3%,单核细胞百分比13.8%。



诊疗经过:实验室检查未出现明显指导性异常,可排除肾病综合征,血球仪亦未提示散点图异常及报警信息,血常规仅有略微增高的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使我陷入思考,排除了肾病综合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单纯性眼睑浮肿呢?


考虑到患儿的年龄、临床特征及与眼睑浮肿相关的疾病(1、眼部外伤;2、炎症;3、过敏;4、营养不良5、血管性水肿;6、心肾功能损害;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早期患儿)),再结合患儿既往情况,使我想到了一个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具有自限性。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遂对患儿血样行染色、镜检,镜下见异型淋巴细胞,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染色淡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异型淋巴细胞占5%。


图片1.png


难道真的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因未达异型淋巴细胞10%的血象诊断标准,5月8日追加了EB病毒抗体四项检查,结果如图(1+天后):



患儿5月10日已出现明显发热(>38℃),咽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的临床表现,未再行血常规复检,结合EB病毒抗体四项检查结果,临床纠正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案例分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1.临床表现:①发热;②咽痛、咽峡炎;③淋巴结肿大;④肝脾肿大;⑤皮疹;⑥眼睑浮肿(50%患儿早期);⑦神经系统;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②6岁以上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超过0.50或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5.0×109/L。


3.血清学实验室证据:①抗EB病毒抗体VCA-IgM 阳性;②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一、临床诊断:满足以上任意3项临床表现和任1项实验室检查;


二、确诊病例:满足以上任意3项临床表现和任1项血清学实验室证据。


治疗:


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无特殊治疗方法,采取对症、营养治疗,1周后患儿好转,第二次发病不常见。


总   结


患儿血象未达复检要求,一般情况下便忽略了镜检处理。初期仅出现单纯的眼睑浮肿,也很难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联。因对患儿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在未触碰复检规则的情况下进行了复检,才能及时的为临床提供指导性的意见。


此案例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很多时候临床对检验结果有质疑,其实不是检验科做错了,也不是临床诊断错了,而是疾病的隐匿期表现所致。如何避免此种现象的出现,提高临床诊断及时率及检验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性呢?应加强临床与科室沟通,面对质疑查找原因进行分析、处理,尽可能给到一个满意并能指导临床的结论。


专家点评

(罗钦文 副主任检验技师)


文章内容鲜明,以一例不典型临床症状的患儿为源头,通过辅助检查的异常结果,结合临床不典型症状及鉴别诊断,镜下观察查出异性淋巴细胞,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及时治疗。通过此文章,让我们加深了对临床及医技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1,59(11):905-911.

[2]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6-178

[3]胡岩岩,潘家华,周浩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09):1510-1513.




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