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检验医学 > 血液 > 正文

“白细胞”变形计

日期:2021-12-31 15:48:42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作者 | 谭加敏 袁雯 刘华东

单位 |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案例经过


患者,男,62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并逐步向全腹蔓延,伴发热、恶心、呕吐、黑便,在外院经抗感染、制酸、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后,腹痛、发热无明显改善,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21年9月22日转来我院。


患者于我院完善各项检查,腹部体查:上腹部腹肌稍紧张,全腹压痛,以中上腹为重,中上腹伴反跳痛,余腹部无明显反跳痛。肛门指检无明显异常。


检验结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21.92×10^9/L)及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5%)增高,血红蛋白(107g/L)减低;生化结果蛋白偏低,转氨酶及血糖血脂略有增高(TP 47.41g/L,ALB 26.59g/L,ALT 76.85U/L,AST 93.40U/L,GLU 7.43mmol/L,CHOL 2.62mmol/L),血钾稍低(3.31mmol/L);粪便常规+隐血提示,镜检白细胞1+/HP,隐血试验阳性++。


患者腹部平片示:1.腹部肠腔轻度积气,积液,扩张,肠梗阻不排除,建议进一步检查。


胸腹部CT示:1.肺部感染,右肺支气管扩张。2.心影增大,肺淤血,双侧少量胸水,请结合临床。3.腹膜增厚,密度增高,盆腔少量积液,腹壁皮下软组织及筋膜水肿,请结合临床考虑。


腹部增强CT示:1.肝脏小囊肿。2.胃充盈不良,胃窦部胃壁可见增厚,必要时胃镜检查。3.腹膜增厚,密度增高,腹腔少量积液,腹壁皮下软组织及筋膜水肿,请结合临床考虑。


经胃肠减压,抗感染,制酸,补液等对症治疗两天后,患者腹痛较前减轻,仍有发热,感染症状无明显改善。根据患者发热、腹痛情况,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及对症治疗效果来分析,未能完全排除肠梗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炎症性肠病?肠坏死?等诊断,根本病因尚未明确,医生只能继续对症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并决定在病情稳定后或必要时进行手术探查。


两天后,患者再次送检粪便常规至检验科。检验人员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时发现镜下满视野的“白细胞”中,有大小和内容物略有差异的两种形态(图1)。其中一种在调节细准焦螺旋时像夜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一样,较白细胞更具立体感和折光性,但它比白细胞稍大,而且中央无颗粒、可见透亮的大空泡。

图片1.png

图1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


由于不能完全确认,检验人员将粪便常规制成涂片后进行瑞吉染色(图2),在油镜下观察可见一群大小与白细胞相近的原虫,虫体中央有一大透亮空泡,空泡和细胞膜之间有间隙,而染成深紫色的细胞核被挤至边缘呈戒指状。经辨认最终确认为人芽囊原虫。

图片2.png

图2 瑞吉染色


病原体确认后,患者持续腹痛、发热便考虑肠道寄生虫病引发肠粘膜坏死并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给予患者甲硝唑口服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案例分析


人芽囊原虫,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肠道酵母菌,近几年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该虫是一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寄生在高等灵长类和人类肠道的寄生虫,属于机会致病性原虫。


人芽囊原虫形态多样,大小差异较大,直径4-63um,多数为6-15um,形态结构复杂,体外培养有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复分裂型和包囊型(感染期)5种类型,粪便中常见为空泡型。


人芽囊原虫可侵入肠粘膜上皮,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厌食、恶心甚至发烧寒战等,腹泻性质为水样便、糊状便及粘液血便。腹泻症状与虫体数量有关,一般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且大多感染者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该患者第一次的大便标本,由于原虫数量不多,且与白细胞形态相似,造成漏检。临床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也首先考虑炎症或肿瘤,好在,最终通过仔细的粪便检查确诊人芽囊原虫感染,避免了剖腹探查对患者的伤害。


总  结


白细胞“变形计”,而并非白细胞真的“变形”,而是首次漏检人芽囊原虫,将原虫误认为白细胞。这提醒检验工作者们,要加强自身对寄生虫等各类血液体液中有形成分的形态学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发出准确的检验报告,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卢致民,李凤铭.《临床寄生虫学检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