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检验医学 > 血液 > 正文

一例外周血与骨髓完全不一样的案例

日期:2021-11-30 10:36:35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作者 | 朱倩、梁晓伟

单位 |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骨髓为主要造血器官,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骨髓中包含成熟细胞和未成熟细胞,当骨髓中的细胞成熟后通过血液屏障释放到外周血中,我们可以通过抽取静脉位置表浅部位,采得外周血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测。一般来说,如果外周血中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在骨髓中表现会更为突出,比例会更加明显。可是下面这个病例确是恰恰相反。


案例经过


患者67岁,男性,体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减少,机器白细胞不分类。



经过人工分类,最后发出的报告单结果如下:




显微镜下拍摄外周血细胞涂片如下:



患者抽取骨髓进行检查,报告如下:


外周血及骨髓送至上级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某省血液研究所进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免疫分型检测,发现外周血中有有27.9%的异常细胞,而骨髓中有7.8%的异常细胞。报告单如下:


案例分析


为什么这份报告中外周异常细胞比骨髓中多,笔者想到了一种可能性——髓外造血。髓外造血是指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髓外造血部位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的脂肪、胃肠道等。


后期提示并建议患者进行肝、脾、浅表淋巴结B超检查,超声显示脾肿大,脾脏弥漫性病变。患者接受医生建议,随后进行脾脏切除手术,病例结果显示:


该患者最终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


总  结


边缘区淋巴瘤(MZL)是一种较为常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发病率仅次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1]。脾脏边缘区淋巴瘤是较为少见的惰性B细胞肿瘤,常累及脾脏、骨髓,有时也可累及外周血。


我们发现的这例病例,患者一开始的症状仅仅表现为体检发现血常规中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在外地就诊时一直都认为只是血小板减少,当到我们医院检查时发现淋巴细胞形态不好,且比例较以前有上升趋势,遂进行一系列检查及排查。


脾边缘区淋巴瘤的诊断比较困难,它要基于临床表现,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检查,骨髓的组织学检查,细胞遗传学,免疫表型和脾脏组织学检查等一系列的检查,该病例就是最后通过脾组织活检确定最终诊断结果。


出现外周血的异常细胞多于骨髓的情况,笔者认为是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所需细胞。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是一种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慢性抗原刺激是主要发病机制[2]


脾也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边缘区是免疫反应启动的重要部位。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围动脉淋巴鞘明显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细胞输出的增多。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白髓淋巴小结和脾索中浆细胞的增多,同时在脾脏输出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增加。与淋巴结比较,脾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更大。


该患者应该是脾脏引起大量免疫活性细胞直接输出到外周血中,没有进入骨髓,从而产生了外周血中异常细胞比骨髓中多的现象。


专家点评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 恽志华 主任技师


随着血细胞计数仪技术的进步,核酸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广泛应用于血常规检验,散点图成为检验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术。通过血常规可以提早发现许多血液方面的疾病。随着镜检技术的提升,使得我们为临床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检验终于成为了一门技术活,为检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心怡, 范磊, 李建勇. 边缘区淋巴瘤研究进展 [J] . 白血病·淋巴瘤,2017,26( 1 ): 24-27.

[2]  吴凌,田晨,张翼鷟,脾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7;25( 2) : 600-603.


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