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31 21:41:11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次
作者 | 李懿
单位 |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检验作为临床辅助科室,不仅要积极参与临床诊疗过程,提升检验在临床诊疗的参与度,尤其还要通过检验视角为临床做好异常报告解读及分析。下面笔者将要分享一例因样本质量问题导致的异常结果案例,通过异常报告解读向临床解释其中的原因及处理方式。
患者,女,36岁,子宫内膜息肉入院。计划行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两次凝血结果差异大。引发临床和检验的讨论。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
患者入院后,首次凝血常规检查结果如图1:
图1
实验室DD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30μg/mL。实验室FDP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80μg/mL。因检测结果超过项目测定的线性,图1结果DD和FDP为选择稀释后测定。
临床收到报告后,致电检验科:患者无血栓相关病史,目前无血栓相关临床表现,近期也无严重感染等不适,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
检验科回复:建议重新采血复查。
1个小时后,重新采集样本送检,凝血结果如图2
图2
两次采样仅相差1个小时左右,却有如此大的差别。报告审核之后,临床医生在病例中描述:考虑系检验误差。
检验科实验室的精密度是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检验当然不能接受这是检验误差导致的结果,如果检验存在如此之大的误差,又怎能保证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重新采样后,检验结果即正常,这说明首次的样本很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到底是何问题呢?下面笔者将通过检验视角进行详细分析。
从首次检验的结果来看,DD和FDP明显升高。DD和FDP在体内循环的半衰期约为4~6小时,该患者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仅1小时左右,不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从临床表现来看,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本次就诊无血栓相关症状,检验结果与临床严重不符。当日凝血检测分析仪仪器运行稳定,无机械报警。且室内质控数据均正常,再次进行室内质控仍正常。
那么针对DD和FDP升高的原因,根据经验并查阅文献后,总结有以下可能[1-3]:
1、深静脉血栓,脑出血、心肌梗死等。
2、持续性炎症致异嗜性抗体(HA)、自身抗体增高干扰导致假性增高。
3、类风湿因子(RF)、人抗动物抗体干扰导致假性增高。
4、标本微凝。
从临床表现来看,因心血管疾患导致的升高基本可以排除。从新采样后,检测结果正常,说明样本中不含有HA、自身抗体、RF等可能导致异常的干扰因素。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点,标本微凝。
仔细观察两次采样的样本,并未发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在白细胞膜层,也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丝。联系临床采样护士,被告知第一管凝血采样过程确实不太顺畅,压脉带捆绑时间也比较长,很有可能导致肉眼未见的微凝集。
那么问题又来了,采样不顺导致的微凝是如何影响凝血结果的呢?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除了DD和FDP外,APTT和FIB同样受到了影响,显示缩短。按照常规的思路,样本微凝会导致凝血因子的消耗,APTT应该延长,为何会显示缩短?首先我们需要确认,体外试验到底需要多少凝血因子才能满足凝血检测的要求。
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20%~50%的凝血酶原物质就能满足凝血要求,对于体外实验,部分凝血因子消耗在一定范围内对其影响相对较小。[4]
我们再来看看APTT反应曲线,如图3:
图3
APTT反应的过程包括基线期、加速期、减速期和平台期。基线期是凝血因子激活的时期,试想,当凝血因子提前激活,这使得体外实验的基线期缩短,也就是凝血启动过程的这段时间相应缩短。那么到达clotting Point的时间就相应缩短了。
那为什么PT又未见明显缩短呢?
我们再看看PT的反应曲线,如图4:
图4
PT的反应过程一样包括基线期、加速期、减速期和平台期,但不同的是,PT基线期比APTT明显更短。我们从内外源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参与数量就不难发现,如图5: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多,过程复杂,所需时间长(表现为基线期长),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参与数量少,过程简单,所需时间较短(表现为基线期短)。
图5(图片来源于网络)
凝血因子的提前激活对PT检测基线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APTT对于微凝的发现更灵敏。
对FIB而言,微凝集会导致FIB的直接消耗,进而引起FIB的减低。随着凝集程度的加强,激活机体纤溶系统,导致DD和FDP的产生。FIB的减少同时又影响TT,TT是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由于FIB的含量的减少,也会一定程度使TT延长。
这便是微凝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原因(如图6)。
图6
检验前质量控制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确是检验难以控制的部分,小小的微凝集给临床诊疗带来大大的影响和麻烦。有研究证实,在所有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大约80%的结果可追溯到标本的质量问题。[5-6]
检验既参与了临床诊疗,临床其实也参与了检验前质量控制,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检验在参与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不断向临床普及样本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以提高临床医生及护士对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临床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芳.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及D- 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5:110-112
[2]杨宏伟,樊一笋.免疫比浊法测定 D-二聚体假阳性病例干扰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22(40)5:361-363
[3]肖明峰,吴芝兰,等.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比浊法测定D一二聚体结果的干扰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43-2444
[4]张莉,杨根妹,沈俭,等.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凝血系统变化的临床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1):633-635
[5]汤晓催,付强.不同抗凝比例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6):668-669.
[6]胡冰红. 采血时抗凝比例不准确对凝血4 项测定结果的影响[J].实用检验医师杂 志,2016,8(3):186-187.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