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检验医学 > 生化 > 正文

别做化学发光了,钱会打水漂!

日期:2023-03-29 09:58:39 来源: 医业观察 作者:星哥 点击:

最近星哥和好几家IVD公司的老板聊天,不免都聊起新冠以后,应该做什么产品。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到化学发光平台和免疫荧光平台,虽然星哥每次都推荐他们在免疫荧光平台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但是很明显他们对化学发光平台更感兴趣。  

其中一位的老板的原话是,化学发光平台的灵敏度,特异性,还有后续项目的拓展性,确实是比免疫荧光平台更好。言下之意是从技术平台本身,化学发光这个平台更优,免疫荧光平台不太容易做好。

星哥反问,那为什么深圳瑞莱的免疫荧光产品能做好,瑞莱的案例告诉业内人士,免疫荧光平台是完全可以做好的,大部分厂家做不好是他们水平不行。  

在几百亿市场的体外诊断,没有哪个市场想免疫化学发光一样,如此让人着迷。  

技术更先进(理论上),市场大,单机产出高,在单个技术平台可以叠加上百个项目,粘性更好,所以所有的IVD企业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放在化学发光平台上。  

甚至一些经销商转型,或者想跨界打劫的企业,也是瞄准了化学发光平台。  

去年1月份,一家药企的IVD事业部的总监来深圳找星哥吃饭聊天,这位朋友之前在国内Top3 的分子诊断企业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当时他所在的药企一年营收几十亿,在集采的压力下,也在转型和找新的方向,2021年把这位朋友挖了过去,负责IVD产品线的整体规划和运营。  

星哥问你们计划从哪个细分领域切入IVD?  

总监说从小型化学发光切入。  

星哥说你们在小型化学发光上花的每一分钱,都会打水漂。  

总监有点惊讶,不会吧,我们老板是非常谨慎的,并且要说服他需要用数字和逻辑,这是我们多次内部讨论的结果。  

星哥说,外行人想切入IVD行业,一定会被磁微粒化学发光国内300亿的市场所深深吸引,简单的逻辑是300亿市场,我只要拿下10%,就是30亿,这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但是这是错的。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30亿的份额你能抢到?  

国外的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雅培怎么想,国内的新产业,安图,迈克,迈瑞,亚辉龙怎么想?  

五年之后这个行业的格局是什么样的,里面有没有你们的位置?  

另外,你过往的工作经验都在分子诊断行业,那才是你熟悉并且能把握的方向,而且分子诊断的未来空间更大。  

你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根基分子诊断,而且切入群狼环伺的化学发光方向?  

总监有些无言。  

Anyway,星哥觉得这番话并不中听,但是对得起总监请我吃的这顿饭。  

你猜这家药企会毅然砍掉小型化学发光项目吗?当然不会,要砍掉也是三年之后,发现竞争极为激烈,产品出来优势不明显。  

过了不久,这位朋友就从药企离职了,星哥毫不意外。

在错误的方向上走,永远没有出路。

大家要知道,创业者都是比较自负的,他不自负不会去创业。  

混迹产业、自媒体和投资行业,拜访了不少公司老板,我真的非常佩服创业者这个群体。从行业大势到灯油火蜡、鸡毛蒜皮、工商水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创业者每天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路上,经过这种种磨砺,创业者们个个都是人精。创业者面对的局势的复杂程度,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数量,是普通员工没法比的。

所以他们非常相信“人定胜天”,“大力出奇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很多人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上千家IVD生产企业,在化学发光这个最肥的领域,真正站稳脚跟的企业只有迈瑞,新产业,安图,亚辉龙,迈克。  

让这些枭雄唯一能放弃的只有投了几千万,然后认亏出局。比如某知名生化上市公司,在化学发光项目上投资了5000万,认亏出局;某知名POCT上市公司,花了一个多亿并购化学发光企业,把研发团队全部解散了。  

其中也有少数IVD企业基于其他IVD产品线赚的钱,投到化学发光,历经多年,终于有了收获。比如康华生物,2018年星哥去康华做尽调,康华的化学发光产品刚刚发布,以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个独家项目作为切入点,从体检开始进入市场,当时星哥对于康华这步棋也是半信半疑,经过6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康华生物的化学发光产品线终于跨过了盈亏平衡线,公司内部对这条产品线也是信心满满。  

这距离康华生物立项做化学发光产品线的开始,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  

所以你看,一家公司想在一个最肥美的市场获得一些收获,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留给大多数企业的无非是一些边边角角的生意,比如胶体金(抛开新冠),病理,尿液分析,细分方向的POCT产品。  

对于个人的职业也是如此。大家都想成为上市公司CEO,走上人生巅峰,但是上层的资源总是少数的,凭什么你能得到?  

比如最近一周风头正劲的Tiktok CEO 周受资。  

1983年出生于新加坡,18岁参军,两年后获得上尉军衔退役;23岁毕业于名校UCL,随即加入顶级投行高盛;两年后,辞职攻读哈佛商学院MBA;27岁,加入俄罗斯基金DST并担任合伙人,随后孤身一人从新加坡到北京,开启VC生涯。  

周受资的人生信条是:“每件事情都要下功夫。”他在DST工作期间,为了研究创业项目并观察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托人牵线,平均一周见30家公司,一年下来能见上三五百家。

周受资认为投资是一种技术活,需要大量的累积,这样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星哥也在投资机构任职,工作也很尽力,但是自认一周没有见30家公司这样高的频率。我身边的投资人也没有这样高的公司拜访频率。

大部分打工人的问题在于自身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带来的心理的落差。既贪图小地方的安逸,羡慕大城市的繁华,又下不了决心走出去,既担心处在夕阳行业,又求稳不敢往新兴行业去转行,很多人并不强烈渴望变得成功和有钱,只是想轻轻松松,朝九晚五,一路顺风顺水的走上人生巅峰。  

求而不得,心里就容易出问题。  

各行各业都在无可避免在走向内卷。留给普通人的,不过是一些琐碎、辛苦的生意。

比如星哥,达叔,张大爷从事的自媒体行业,看起来很光鲜,行业大V,粉丝超过10万,指点行业,意气奋发。

但是另外一幅画面是全年无休,每天日更,比如张大爷去新疆旅游,不忘日更;星哥在三亚开会,也得写篇原创;达叔每天见完经销商和合作伙伴,雷打不动3000字,然后这些文字都是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

所以说富二代,白富美不做自媒体,实在是太繁琐,太耗心力了。

这是我们选择的事业,有所得,有所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普通人家的孩子,没钱没权没并背景,上升的路径是极少的。只能选好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去深入钻研,树立自己在行业的品牌,和合作伙伴建立信任,了解行业里业务运作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facai)路径。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写下了一篇著名的祷告文: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责任编辑:guanpy)

相关阅读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