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临检论文 > 正文

藏在血常规数字背后的秘密,看我如何解开谜题!

日期:2021-11-30 09:56:39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徐奕胜  黄庆龄 |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刘永超 | 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 




前  言


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数量很少,如我科室参考范围为0.5%~5.0%,在血常规报告中通常比较不显眼,也容易被忽略。但事实却是,自己通过这一数字挖出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可以帮助临床进一步解释血常规的异常及患者为何会出现此异常血象。


案例经过


10月20日上午自己在审核某患者血常规报告时发现异常,如图1,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5.9%,查看患者信息,男,57岁,临床诊断:混合性颈椎病。


图1


查看LIS系统显示的历史血常规记录,如图2,该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比率一直维持在10%,我科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大于等于10%是比较少见的,而嗜酸的增高往往我们第一印象就是过敏、寄生虫感染。


图2


结合患者以颈椎病入院,故排除过敏可能,我们当地部分人群又有吃鱼生片的习惯。于是,联系临床值班医生,考虑肝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可能性,建议送检大便常规。临床解释说,该患者手脚活动较为不便,留取标本有一定的难度,但会告知患者尽量配合检验科的检查。


隔天下午,患者留取标本,但由于自己不在科室,也未告知窗口同事注意此患者的标本,同事也未结合患者血常规结果,随后的报告可想而知是阴性结果。当看到阴性结果后,自己始终不放心,坚持嗜酸的增高一定存在原因,必须要整明白这半年来患者嗜酸增高的秘密。


赶紧下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后,自己瞬间想到可能不是肝吸虫感染,应该是线虫类如钩虫、粪类圆线虫的感染。与临床医生沟通,继续考虑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建议继续送检大便常规,并电联告知自己镜检。


第二次送检刚好自己轮值窗口班次,看到某标本杯上“免费”及“***用”字样,如图3,自己知道它终于来了!行生理盐水涂片及饱和盐水漂浮法,终于找到了这幕后元凶——钩虫卵,如图4。


图3


图4


令自己疑惑的是,该患者粪便经饱和盐水漂浮法后,可查看到的虫卵量很少,如图5为自己搜寻了许多视野后才发现的2个钩虫卵。


图5


临床案例分析


该患者因“颈痛伴头晕、头痛2天”入院,有瘫痪病史多年,四肢活动能力较差,言语较含糊,查体部分合作。


患者经活血通络等药物治疗及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疼痛较前减轻,在检验电联告知嗜酸性粒细胞偏高,考虑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但患者未诉不适,便嘱咐患者留取大便标本检查,继续观察病情变化。


第一次留取标本虽然未见虫卵,但经检验科医生查看患者情况,考虑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可能有接触地面或不良卫生习惯,容易感染寄生虫可能,继续采纳检验科意见,嘱咐患者再次送检大便检查,最终找到钩虫卵。


检验案例分析


患者以颈椎病入院,根据当时的血常规结果其嗜酸性粒细胞比率较高,并结合历史记录嗜酸亦增高,非常可疑,加上当地人群有喜食生鱼片习惯,考虑肝吸虫感染可能性大。第一次自己未及时告知窗口同事,致使遗漏。


当自己下到病房,查看患者情况,四肢活动能力都很差,主要考虑患者会有接触地面、不良的生活卫生情况,想到患者可能不是肝吸虫感染可能,而更应该是线虫类的感染。第二次的标本送检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正是线虫类中的钩虫卵!


人感染钩虫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有钩蚴的“疫土”而感染,钩虫除经皮肤感染外,丝状蚴也可被人吞食,少数未被胃酸杀死的幼虫可直接在肠腔内发育为成虫。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除与感染数量有关外,也与人体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着密切的关系。[1]


结合本案例患者并未出现贫血,饱和盐水漂浮法仅能浮出较少的虫卵量,考虑患者体内钩虫数量较少或成虫排卵量较少,其实这也与患者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有关,因为消灭寄生虫多数是由嗜酸性粒细胞来完成,最终的结果就是嗜酸性粒细胞大量增殖。可以说,嗜酸性粒细胞是以自我数量的增多来打败“敌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临床案例总结


经此案例不仅加强了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消除彼此间的误解,也进一步了解到检验项目中每个指标其实都蕴藏着许多信息,这需要更多的检验医生与我们紧密联系。当前,临床也注重多学科的联动与分析,不仅能为患者大大缩短诊疗时间,也是提升各学科自身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检验案例总结


此次我们检见钩虫卵也发现生理盐水涂片法阳性率着实低,而饱和盐水法阳性率会高一些,特别是面对虫卵量较少时更为适用。也有老师发现[2],使用饱和柠檬酸钠溶液法对寄生虫卵的阳性检出率高、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可考虑作为寄生虫虫卵的常规性检查方法。


通过一个简单的血常规报告找出患者异常血象的秘密,最终为患者解除病痛,虽然仅仅只是一个常见的钩虫卵,但经过这次案例后,我也更加注重查看患者情况,特别是面对面看到患者症状、体征等,进一步走进临床,而不是单纯的看着眼前的一个标本、一个数字进行分析。


本案例患者的最终确诊,也离不开检验人与临床的紧密沟通,多一点沟通,也就多一份理解,消除彼此不信任的误解,为临床、患者提供我们自己的独特分析能力,真正实现检验医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继龙,张进顺.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26

[2]虞春华,连金泉,刘建军.寄生虫卵漂浮法检验中不同饱和溶液的检测结果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5112-5114



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