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检验医学 > 临检 > 正文

冰箱杀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一例

日期:2023-10-31 22:19:35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作者 | 汤英贤,黄雨思

单位 | 清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前   言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属于条件致病菌,可通过食源性途径传播,引起人类李斯特菌病,多见于孕妇、婴幼儿、50岁以上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临床常见疾病为败血症、脑膜炎和胃肠炎等[1]。本病例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一位不洁饮食后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以期对李斯特菌的诊断和治疗积累经验。


案例经过


患者,老年女性,规律透析六年余,右上肢肿胀1周。


(1)现病史:6年余前确诊为“尿毒症”并开始血液透析,外院行右前臂动静脉瘘成形术并规律透析治疗。一周前发现右上肢肿胀,逐渐加重,伴胀痛感,1天前曾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无咳嗽、腹痛、胸闷胸痛等不适,为求进一步治疗,拟“尿毒症”到肾内科住院治疗。


(2)既往史:多年泌尿系结石史;既往有高血压2年,长期口服苯横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情况良不详;既往有甲减病史,长期口服甲状腺素片50ug。


体格检查:

T:36.8℃,P:92次/分,R:20次/分,BP:147/87mnHg。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间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肾区无叩击痛。右土肢肿胀,皮温高,右前臂处可见一包块,大小约4cm*5cm类圆形,可触及震颤,闻及血管杂音,右前臂可触及震颤并间及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2023-07-15)


血细胞分析:WBC:5.92×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5.30%,RBC:2.64×1012/L,HB:84g/L。CRP:60.90mg/L,PCT:3.6ng/mL,Alb:39.8g/L,Ur:12.45mmol/L,K+:3.38mmol/L,Cre:690.4mmol/L。


(07-15)住院时抗生素使用前留取血培养标本,(07-16)血培养报阳,抽取血培养瓶标本转种至培养皿和涂片镜检,镜下可见革兰阳性杆菌,见图1。(07-17)血平板生长出透明,边缘整齐,呈露滴状菌落,见图2,经布鲁克MALDI-TOF MS质谱鉴定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质谱峰见图3,鉴定结果马上回报临床并开展药敏试验。


图1 血培养标本直接涂片镜检(X1000)


图2 35℃,5%CO2培养24h后菌落形态


图3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特征性质谱峰图


患者有不明原因发热且感染指标高,曾有冰箱冷冻食品饮食史,多次解稀烂便,考虑胃肠道感染致血流感染。根据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8版)提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首选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有协同作用),次选复方新诺明治疗。


因患者对多种抗生素包括青霉属、头孢类、先锋过敏,表现为休克,结合药敏结果见表1,请药学部会诊后予莫西沙星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抗感染治疗,继续规律透析、控制血压、护胃、纠正肾性贫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07-26)患者好转出院。


表1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药敏结果

image.png


案例分析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蓄共患病病原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2],该菌长污染食品,耐高盐和酸,在4℃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菌株转血平板置4℃冰箱冷增菌20天后菌落形态与普通培养箱生长菌落基本一致,见图4。


图4 冷增菌20天后菌落形态


镜下形态为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无芽胞、无分支、形态规则的短杆状,见图5。本例患者因“规律透析6年余,右上肢肿胀1周” 入住肾内科,前期未注意患者的不洁饮食史,血培养报阳并经质谱初步报告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后,追问病史而发现。在临床微生物工作中,应积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尽可能快速预报,准确鉴定病原菌后及早回报临床。


图5 纯培养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镜下形态(X100)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目前治疗首选大剂量的青霉属或氨苄西林,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可选用美罗培南或复方新诺明[3]。本例患者因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如使用药敏结果显示的美罗培南,不排除交叉过敏的可能,综合考虑后予莫西沙星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片抗感染治疗。


总   结


该患者住院前1天出现发热,最高39℃,其他感染指标高,血培养是确定血流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原体,及时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控制血流感染及改善患者预后[4]。在院感科牵头多部门协助下,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本病例在抗生素使用前抽取双瓶双套血培养送检,只在其中一瓶需氧瓶中检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如临床不重视双瓶双套送检,有可能造成漏检。同时,微生物在血培养报阳后应尽快开展快速质谱鉴定,为临床快速诊断和优化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文静,董海新,陆书华,李晓哲,戈宁宁.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22:2814-2817.

[2]吴思颖,刘雅,肖玉玲,戴仲秋,邓劲,邓杰伦,马莹,陈知行,谢轶,康梅.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06:917-920.

[3]TUNKEL AR, HARTMAN BJ, KAPLAN SL,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Clin Infect Dis,2004,39(9):1267-1284.

[4]李丁丁,张谨,窦红涛,孙宏莉,赵颖,郭莉娜,刘亚丽,刘文静,张丽,王瑶,徐英春. 50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2023,04:342-346+352.




END




(责任编辑:labwebx)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