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检验 > 正文

输液反应导致PCT假性升高一例报告

日期:2022-11-02 15:15:21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点击:

作者:徐奕胜

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28381663198546480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66岁,因“车祸外伤致头面部、左腕部疼痛”于6月6日入院。CT结果:1、左侧颧弓、眼眶外侧壁骨折;2、左颧部软组织肿胀。左腕关节DR:左尺桡骨远端骨折。查体:体温36.3℃,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2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急性痛苦面容,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及瓣膜杂音,全腹平软,无压痛,听诊肠鸣音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时血常规结果:白细胞总数(WBC)8.3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4.5%,淋巴细胞比率10.2%,C-反应蛋白1.2mg/L。生化:γ-谷氨酰基转移酶41U/L,乳酸脱氢酶246 U/L,羟丁酸脱氢酶194U/L,随机血糖6.32mmol/L,总胆固醇6.64mmol/L,其余指标正常。

6月10日上午输注血塞通针约100mL后出现寒战,无伴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剧烈头痛,体温最高时39.5℃,考虑输液反应,立即暂停输液,经更换液体退热后,寒战停止。6月13日上午输注头孢唑林钠针完毕短时间后出现全身寒战,呼吸急促,当时意识模糊,测体温39.5℃,无诉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剧烈头痛。考虑患者输液反应较重,给予盐酸异丙嗪、地塞米松注射,用药后寒战缓解,给予退热更换补液,寒战停止,呼吸逐步平稳,皮肤出汗,处理有效。同时,采集血常规、降钙素原、血培养标本至检验科查因,是否存在感染。

6月13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2.7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3.8%,淋巴细胞比率15.1%,并进行血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胞浆偶见少量颗粒及空泡。降钙素原4.690ug/L(正常范围<0.046ug/L)。血培养结果阴性(培养6天)。

二、病例分析

该患者除输液反应产生的高热、寒战,并无明显感染症状,其降钙素原结果比参考值翻100倍,而血常规涂片形态学镜检却不支持脓毒血症或严重全身性细菌感染,血培养结果阴性也进一步否定脓毒血症。临床立即进行会诊,给出意见:患者伤口敷料干燥(无化脓)、无渗血、并无全身性感染症状,仅有输液反应的发热,排除脓毒血症。同时,检验科自查排除了仪器、标本、人员等因素,并提取患者入院时保存的血清样本复检PCT,结果为正常,结合入院时C-反应蛋白正常,因此,最终考虑输液反应后导致的PCT结果异常升高。

血常规、降钙素原、血培养标本是在患者出现输液反应后采集的,当机体发生输液反应后出现高热即受到创伤,PCT异常升高。与入院时血常规、降钙素原结果比较,说明患者入院时机体本身的炎症并不是非常严重。

目前检验科检测降钙素原的方法学为电化学发光法,是当前比较准确、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然而每一种方法学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标本,出现了检验结果与患者症状不相符时,可采取多种方法学的检测,以便排除假阳性的结果。

三、讨论

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的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常见的输液反应有热原反应、热源样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引起的反应。如若当时可送检残余药液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及不溶性微粒等检查,便可进一步查明输液反应的确切原因[1]。

降钙素原(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KD的糖蛋白。健康人血浆PCT含量极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清PCT含量可用来鉴别细菌性感染与非细菌性感染,同时可用来评价细菌感染严重程度以及判断预后[2]。

该患者在无输液情况下,进行普通的伤口换药、相关康复训练,其后随诊中并无其他感染症状和体征,考虑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可见即便是当前比较可靠的检测手段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在查找感染存在与否,需临床医生综合分析、评估患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1] 王婷, 王甜, 徐邦强, 赵媛. 输液反应致降钙素原升高一例[J]. 临床内科杂志, 2015, (7):495-495

[2] 闫慧. 3例阿奇霉素输液反应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变化及意义[J]. 儿科药学杂志, 2015, 21(3):43-45

注:本文来源于《临床实验室》杂志2020年第10期“感染性疾病”专题



(责任编辑:dawenwu)

相关阅读

站内搜索

品牌推荐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