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正文

职考冲刺!考前必背知识点大合辑

日期:2020-09-21 15:48:35 来源: 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号 点击:

临检部分


1.如何避免血小板激活现象:使用塑料试管(注射器)或者硅化后试管!


2.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应小于1分钟,如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


3.手工推片法影响涂片厚薄的因素有:血滴大小、推片与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


4.染色深浅与血涂片中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pH值密切相关。


5.有核红细胞升高校正公式: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Y为白细胞分类计数时,100个白细胞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 


6.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2.0×10^9/L,儿童>10岁<1.8 ×10^9/L,<10岁<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0.5×10^9/L或消失,白细胞<2.0×10^9/L。


7.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年龄变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次交叉变化);日间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内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倍。);运动、疼痛、情绪变化

;妊娠与分娩;其他(吸烟者白细胞计数高于非吸烟者30%)


(2)病理性增多:反应性增多(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循环池,三急一严一恶);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


8.中性粒细胞减少:

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低症;  

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主要见于:某些感染(伤寒、流感等);血液病(再障);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自身免疫性疾病(SLE);脾功能亢进(门静脉肝硬化)



9.单核细胞

绝对值超过0.8×10^9/L。

(1)生理性增多:儿童较成人稍多

(2)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

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


10.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化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


1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12.异型淋巴细胞3型:

Ⅰ型(空泡型):又称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或幼淋巴细胞型


13.浆细胞异常

Mott细胞: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  

火焰状浆细胞:见于IgA型骨髓瘤。  

Russell小体: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14.寄生虫标本送检要求

阿米巴滋养体需保温送检;血吸虫毛蚴标本至少30g;蛲虫时需要用透明薄膜拭子或棉拭子于清晨排便前拭取肛门四周,并立即镜检;虫体及虫卵计数采集24h粪便。原虫滋养体要保温送检。


15.粪便性状重要考点

1)黏液便:小肠炎症时,增多的黏液均匀混合于粪便之中,而来自大肠病变的黏液则一般附着于粪便表面。

2)鲜血便:鲜红色,粪便表面,提示下消化道有出血,常见于肛裂、痔疮、直肠息肉及结肠癌等。

3)脓便及脓血便:细菌性痢疾以脓及黏液为主,脓中带血;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果酱样。

4)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超过50ml。

5)白陶土样便:胆道梗阻时,进入肠道的胆汁减少或缺如。主要见于梗阻性黄疸等。

6)乳凝块状便:婴儿粪便中可见白、黄或绿色乳凝块,提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完全,见于婴儿消化不良等。

7)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16.几种化学法隐血试验的比较

化学法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免疫法适用于下消化道出血。


17.粪便脂肪检查可作为了解消化道的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参考指标。


18.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 Hb 来实现的,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1.34ml氧!


19.手工计数法红细胞计算公式、

相关阅读

站内搜索

热门推荐

更多 >>

品牌推荐

更多 >>

一周排行

更多 >>

图片聚焦

更多 >>

关闭二维码
关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