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丙型肝炎和肝病免疫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携带污染是临床检验中常见的技术性干扰因素,指检测过程中残留的样本、试剂或混合反应物等,通过仪器元件(如探针、样本针等)污染后续检测系统,导致检测结果显著偏差[1]。
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等,在自动化检测中,高浓度样本易超出仪器检测上限,需通过稀释复测确认结果。若未及时有效识别携带污染,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干扰肝癌诊断与疗效评估[2]。
本文通过3例典型高浓度样本的检测案例,分析携带污染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1、背景:
我们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AFP、AFP-L3、DCP等。在连续检测工作中,发现3例患者样本(ID7、ID8、ID29)的AFP、AFP-L3和DCP结果异常升高,超出仪器检测上限(AFP >1200 ng/mL,AFP-L3 >1200 ng/mL,DCP>20000 ng/mL),但其中样本ID8临床表现并无肝癌典型支持证据。
2、处理流程:
(1)梯度稀释检测验证:
根据试剂说明书提示,当AFP或AFP-L3浓度>1200 ng/mL时需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重新检测,DCP浓度>20000 ng/mL时需用生理盐水10倍稀释后重新检测。为此,我们首先对三份高值样本(ID7、ID8、ID29)分别进行10倍和50倍稀释后重新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三份高值样本梯度稀释后检测结果
注:*括号内为换算至原倍结果。
样本ID7经10倍和50倍稀释后,AFP检测结果仍超出检测上限(>1200ng/mL),提示其实际浓度可能极高,建议进一步稀释后重新检测;
样本ID8经10倍和50倍稀释后,AFP、AFP-L3检测结果显著降低,且DCP检测结果呈现无规律波动,提示该标本可能存在污染或干扰因素,建议进一步复测原液;
样本ID29经10倍和50倍稀释后,换算得到的原液浓度分别为:AFP(6244.0 vs.7515.0 ng/mL)、AFP-L3(2714.0 vs. 2676.5 ng/mL)、DCP(15860.0 vs. 12420.0 ng/mL),各指标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确认为真实高值样本。
进而对样本ID7进一步采用500倍稀释后重新检测,经换算后得到原液浓度分别为:AFP184750.0ng/mL、AFP-L356600.0ng/mL、DCP86800.0ng/mL。
其中,DCP检测结果与10倍(58,530.0 ng/mL)、50倍(52,350.0 ng/mL)稀释检测结果换算原液浓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进一步验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对样本ID8进一步采用原液复测。样本ID8原液浓度分别为:AFP3.3ng/mL,AFP-L3 <0.6 ng/mL,DCP为12.5mAU/mL。该结果与首次检测的高值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稀释试验中的异常波动现象,提示该样本在首次检测时可能存在样本交叉污染的情况。
(2)仪器与流程排查:
通过系统排查仪器与检测流程,发现以下关键问题:
①检测顺序分析:异常样本ID8紧接超高值样本ID7检测,其稀释后数据异常,提示存在携带污染风险。
②污染验证实验:样本ID7和ID29后检测空白样本,样本ID7检测后首份空白样本中检出异常AFP异常,证实样本针携带高浓度残留物引发交叉污染,
而样本ID29检测后空白样本未出现异常,表明污染浓现象需样本达到特定浓度阈值(如ID7的超高浓度)方能触发。该特定浓度阈值需进一步验证。
③后续样本复测:对ID8、ID29后的样本ID9和ID30进行复测,结果显示两次数据一致,排除仪器系统性误差,进一步确认污染来源于超高浓度的样本ID7。
1.污染来源与机制分析
根据《生化分析仪携带污染的分析评估及处理方法专家共识》[1],携带污染特指前次检测残留物对后续检测的系统性干扰,具有时序性和仪器依赖性特点。这与样本内源性干扰(如溶血、脂血)或试剂成分干扰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与检测顺序无关。
结合共识内容及本次检测数据,样本ID8异常结果符合典型携带污染特征。经分析,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1.仪器残留机制:作者所使用仪器每次检测后执行全自动标准清洗程序:排废液→碱性/酸性清洗液分步冲洗→去离子水漂洗→干燥。
然而,当检测超高浓度样本(如ID7)后,高浓度分析物吸附残留,现有清洗程序可能无法彻底清除,导致后续样本(如ID8)首次检测异常高值(AFP/AFP-L3 > 1200 ng/mL)。建议优化清洗程序(延长冲洗,或加强酸/碱性冲洗),并建立高值预警机制以降低污染风险。
2.检测逻辑异常:以样本ID8为例,首次检测结果显示AFP >1200 ng/mL,AFP-L3 >1200 ng/mL,DCP为16.50 ng/mL,但10倍稀释后AFP、AFP-L3%、DCP检测结果降至正常,呈现与稀释梯度预期不符的浓度变化,进一步佐证携带污染的存在。
2.数据分类与结论
我们通过梯度稀释实验对3例高浓度样本进行数据分类与验证,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分类与结论
3.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携带污染问题,结合试剂说明书要求及实际检测经验,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自动化阻断机制
使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自动识别高浓度样本(如:AFP >1200 ng/mL、AFP-L3 >1200 ng/mL、DCP >20000 ng/mL),由此触发自动执行加强清洗程序,以阻断残留污染传递链;
同时启动自动稀释检测程序(根据预设梯度自动稀释),以减少人工操作误差。但该机制需优化LIS系统和仪器通信协议。
(2)建立高浓度样本稀释规则
不同免疫学检测指标超出检测上限时,具有不同的稀释标准。根据作者所使用的试剂说明书,当AFP或AFP浓度>1200 ng/mL时需用生理盐水稀释,但并未提及稀释倍数;DCP浓度>20000 ng/mL时需10倍稀释后复测。
本研究因同时检测AFP、AFP-L3、DCP,参考试剂说明书要求,对于三份高于检测上限的样本,首先采用10倍和50倍稀释方案时,发现50倍稀释后的AFP检测值仍超出检测上限(>1200ng/mL),遂在50倍稀释基础上继续10倍稀释(即500倍)稀释后检测。
基于现有实践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对于未明确稀释倍数的指标(如AFP、AFP-L3等),建议建立阶梯式稀释验证体系,优先采用10-50倍基础稀释,若仍超出线性范围建议梯度增加稀释倍数;针对已明确稀释要求的指标(如DCP等),严格按说明书执行。
需特别注意的是,高倍稀释可能引入系统误差,建议根据试剂说明书要求或通过预实验确定各检测指标的最大可靠稀释倍数,最终形成标准化的稀释操作流程。该优化方案既可降低重复检测频次,又能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
(3)加强管理流程
建立“高值样本特殊处理流程”,纳入LIS系统自动警示,触发限制条件后自动推送警示。
每月执行携带污染评估实验,交替检测高/低浓度样本(如ID7与空白样本),量化残留污染水平。
对异常结果或与临床预期不符的样本,需联合影像学检查、病史回溯及复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后方可签发报告。
本案例系统揭示了携带污染对肿瘤标志物检测质量的潜在影响:由高浓度样本残留引发的假阳性结果(如样本ID8异常数据)可能导致临床误判,进而引发过度诊疗风险。
通过对比本研究数据以及既往研究[3],结合全流程优化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1.技术体系升级:建立梯度稀释标准,优化仪器清洗程序。
2.流程质控管理:规范高值样本处理规则,强化自动化风险预警。
3.多学科协同机制:建立检验-影像-临床联合审核制度,尤其对于异常检测结果,联合影像学检查、病史回溯及复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后方可签发报告。
点评专家:孔祥沙 副主任技师
本文以临床检验工作中携带污染对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影响为切入点,结合三个典型高值样本案例,分析了携带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梯度稀释实验与结果分析,明确区分真实高值样本(ID7和ID29)与携带污染导致的假阳性(ID8)。在流程处理中建议引入空白样本插入、稀释规则优化等措施,为实验室操作提供了改进方案。此外,强调检验-影像-临床多学科复核机制,凸显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文章的亮点在于用具体的案例,通过数据比对,直观的揭示携带污染的特点,如:样本ID8原倍首次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而稀释结果与原倍检测结果不符,进而经过复测原倍样本与分析,发现原始结果由携带污染所致。
然而,文章对仪器清洗程序的具体化细节提及较少,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未作验证,建议后续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数据。
专业审核:陈泽城(高州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临床化学学组. 生化分析仪携带污染的分析评估及处理方法专家共识[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7):712-717.
[2] 魏寿忠,康晓珍,陈依平,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加样针携带污染情况探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5):2171-2172.
[3] 胡慧梅,哈斯朝鲁. 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污染率评价[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22,33(10):59-61.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近期好书推荐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