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医护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全知道

杜丹,陈方敏 数智检验医学
2025年02月07日 04:09

图片

作者 | 杜丹,陈方敏

单位 | 新疆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检验科




前言


职业暴露又称职业接触(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的职业活动中,经眼、口、鼻以及其他黏膜、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途径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过程[1]


我国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86%~74.06%[2]。医务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不仅自身健康受到损害,而且可能造成担心、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负担[3]


了解医护职业暴露知识,对保障医护人员健康至关重要。



案例:丙肝病毒(HCV)职业暴露


事件经过:检验科的一名检验技师在处理血液标本时,离心管破裂,被检测为丙肝病毒阳性的标本液体溅到脸上和眼睛里。


紧急处理:技师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和脸部,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安排后续的丙肝抗体检测。


后续跟进:在暴露后的4 - 6周、4 - 6个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了丙肝病毒。随后医院为其联系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抗病毒治疗。


这一案例凸显了丙肝职业暴露后虽然没有预防药物,但及时检测和后续治疗的重要性。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医护职业暴露的风险真实存在,也强调了严格遵守防护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暴露事件的重要性。


那么,医护常见的职业暴露来自哪里呢?发生职业暴露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常见暴露源


在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可能接触到各种感染性物质。最常见的是病毒,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


这些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中。比如在手术操作、穿刺抽血等过程,如果不小心被带有病毒的锐器刺伤,就可能发生职业暴露。


细菌也是暴露源,像结核分枝杆菌,医护人员在接触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时可能被感染;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伤口感染患者的脓液中。


另外,某些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存在于患者的口腔、阴道等部位,也是潜在的暴露源。



暴露途径


1. 锐器伤:这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暴露方式。在进行注射、采血、缝合等操作时,被针头、手术刀、玻璃安瓿等锐器刺伤皮肤,病毒或细菌可直接进入人体。


据统计,锐器伤在护士群体中发生率相对较高,如在一些繁忙的急诊科或手术室,护士年人均锐器伤可达数次。


2. 黏膜暴露:当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到眼、鼻、口腔等黏膜部位,病原体就可能突破黏膜屏障而入侵。


例如在为艾滋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时,若防护不当,患者血液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里,就存在感染风险。


3. 皮肤暴露:医护人员的皮肤若有破损,接触到患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时,也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如医护人员手部有湿疹等皮肤病损,接触到传染性物质后易引发感染。



防护措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加强医疗机构人员管理和培训,加强医务工作者无菌操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培训[4]


了解并严格执行医护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对于每一位医护人员而言,都至关重要。


1. 提高安全意识:定期参加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了解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护知识和应急处置方法,时刻保持警惕。在工作中遇到可能导致职业暴露的情况时,要冷静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这是医护职业防护的基础。


接触或可能接触传染性疾病疑似和感染者、污染物(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等)及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表面的所有人员均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6]。口罩要佩戴严密,遮住口鼻;手套要选择合适的尺码,确保无破损;护目镜、防护面罩要能有效阻挡飞溅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要能有效防止污染物接触皮肤和衣物。


3. 规范操作流程:医护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务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如在进行锐器操作时,要格外小心,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可使用单手回套辅助装置或直接将针头放入锐器盒中,避免二次分拣;传递手术刀时应采用无接触传递技术等。


4. 手卫生: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7],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都要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方法[5]



暴露后处理


1. 伤口处理:若发生锐器伤,受伤后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但要注意避免挤压伤口局部的组织,防止损伤加重。


再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冲洗时间不少于3 - 5分钟,然后75%70%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6]


2.黏膜暴露处理:眼部暴露,若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溅入医护人员眼部,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持续冲洗眼睛,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冲洗时要翻开眼睑,确保冲洗充分,尽量减少病原体残留。


口腔、鼻腔暴露:当口腔、鼻腔黏膜暴露后,要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冲洗鼻腔,以清除病原体。



风险评估与报告


1. 暴露者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初步处理之后要及时内向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暴露情况,详细描述暴露的时间、地点、经过等信息。


2.医院组织专家对暴露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暴露源的情况(如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病原体的种类和载量等)和暴露途径(锐器伤的程度、黏膜或皮肤暴露的面积等)来确定感染的风险等级。


同时,医院需按照相关规定,将职业暴露情况汇总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以便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做准备。


3.及时心理支持:在职业暴露发生后,建议医院及科室负责人能安排心理专员或经过心理培训的同事为暴露者提供心理陪伴。


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与理解,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恐惧、焦虑等情绪,确保暴露者知道自己并非独自面对此次事件,增强其心理安全感。


4.预防与随访:暴露者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如果暴露源为艾滋病患者且风险较高,可能需要在暴露后尽快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果是乙肝暴露且医护人员乙肝抗体滴度较低,可能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加强针。


同时,要按照医院的安排,在暴露后的不同时间点(即刻,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进行相关传染病标志物(艾滋病抗体、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并进行治疗。



专家点评


点评专家:李文平 副主任检验师 新疆第二师库尔勒医院检验科主任


医护职业暴露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通过加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和及时正确处理暴露事件,可有效降低其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威胁,确保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专业审核:吴荣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图片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213-2008,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2.

[2]张婷婷,史铁英.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国内外护士职业暴露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215-220.

[3]吴秀丽. 中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2.

[4]莫红平,王鑫,周逸,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背景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探讨.中国护理管理, 2021,21(9):1387-1391.

[5]邹明君1,谭莉1,徐敏1,许川1,谭昆1,王骁2.某三级甲等医院ICU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4,(第3期):298-304.

[6]张一琼主编. 传染病医院感染防控实用手册[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22.05.

[7]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13—2019[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第5期).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图片近期好书推荐图片


图片



编辑:李玲    审校:徐少卿


图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数智检验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